2023年11月5日 星期天
植根红土地的鱼水情
发布时间:2022-06-08 17:33:04     来源: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阅读次数:2656

军爱民,民拥军,这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主题,在祖国西南边陲壮乡苗岭上,流传着平凡而动人的“双拥”故事——

 

植根红土地的鱼水情

——流传在壮乡苗岭的“双拥”故事

严伟清  王树良

 

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砚山县平远镇的群众和驻地官兵中,一直流传着官兵营救落洞小女孩的故事,部队官兵爱民、亲民、为民、助民的光荣传统随着故事的传递而得到不断继承,群众拥军优属的新风也得到更好弘扬,可谓“军民鱼水情,血浓一家亲!”

优良传统代代传

德安村退休教师赵学云回忆说:“曾在边境战争中荣立集体三等功的砚山驻军某部,1970年迁至平远镇。当时部队出炸药,我们生产队出劳力,共同建设部队营房。以前我们村里的孩子生病,半夜三更去,军医都要起来帮看病,村民的一分钱都不要。不管部队的哪批官兵来,都跟我们村民的关系比较融洽,就像鱼和水一样,永远都分不开了。”

736bfd2e860a4171ae2032885615452e.jpg

赵学云津津有味地回忆和官兵友好相处的往事

2007年1月15日,平远镇一名八九岁的小女孩在部队驻地旁边玩耍,由于山坡长满杂草,小女孩一不小心就跌入七八米深的洞穴中。官兵在驻地巡防时,听到旁边有小女孩微弱的哭泣声,经过四处寻找,在草丛中发现了一个洞穴,断定有人掉进去,于是迅速组织力量下洞救援。通过官兵们的共同努力,落洞的小女孩终于得救了。小女孩的父母特地到部队感谢,官兵救人的事迹就这样传开了......赢得了当地村民的高度赞誉,州县媒体分别作了宣传报道。

15年过去了,小女孩已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在她心中,永远也忘不了官兵的救命之恩。虽然部队的官兵换了一批又一批,一批批老兵总会给一批批新兵讲起当年部队营救小女孩的故事,他们口口相传、代代相传,把爱民、亲民、为民、助民的优良传统和不畏艰险、英勇救人的光辉事迹一直流传下来。时至今日,即使是一名刚入伍的新兵,也能清晰地讲述当年官兵救人的动人细节。全心全意为当地群众做好事,也成为这支部队的光荣传统和战士们永不忘记的初心使命。

部队指导员马恩伟说:“连队的官兵跟老百姓确实有着非常浓厚的感情,不是家人胜似家人。不是说有多么轰轰烈烈的,大家都是在点点滴滴的相处当中,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

c56417f399d74e35bb65c52cf04a0d84.jpg

部队指导员马恩伟总结军民鱼水关系

几年前的一天傍晚,周边群众的2头耕牛进入了部队营区。眼看天快黑了,官兵们担心把牛赶出营区怕主人家找不到,就把牛栓在部队大门口等待主人来认领。官兵们轮流喂养了一个多星期,一直没有人来找牛,才到当地公安部门报案。在民警的协助下,终于找到失主,并归还了2头耕牛。主人家劳碌奔波寻找了很多天都没找到,突然有人找上门来归还耕牛,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拿出600元钱酬谢,但不管怎么劝说, 官兵们都不肯收下。

98fae36c6ddf440b9492e16a0da8e07c.jpg

部队官兵轮流喂养群众走丢的2头耕牛

退伍转业到平远镇政府工作的老兵钱成回忆说:“主人家的媳妇在家哭了好几天,牛的价值可能在三四万块钱,对一个老百姓来说,要挣这么多的钱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就是当时喂牛的其中一人,我们还是主动地联系地方公安部门去寻找到失主。”

前几年,德安村电力设施不完善,电力供应明显不足。经常一到晚上,群众家里就没电,大家只能摸黑过日子。部队上有大功率发电机,官兵们知道村民家里没电后,非常热心把周边的张民华、王振兴、王美英等群众的电线接到部队上,部队的强劲电流源源不断地向周边群众免费供应,流淌到人们的心坎上,温暖了整个冬天。

官兵们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他们是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人。2020年,部队的2名官兵到医院看病,捡到了1部手机,及时上交医院导诊台,并协助医院找到了手机的主人。2021年,2名官兵看到一名骑电动车的妇女严重摔伤,他们及时将这名妇女送进医院抢救。一个寒冷的夜晚,1名醉汉倒在村中的道路上,昏迷不醒,官兵发现后,就近找住处将其安置好,第二天移送当地民警送其回家。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拥政爱民齐抗旱

面对灾情,该部队的官兵更加拥政爱民,时刻同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战斗在一起。

069c22663d85462aaca6d3dc78c0611e.JPG

部队抗旱誓师大会

2008至2012年,砚山县发生了连续4年的大干旱,灾情十分严重。庄家栽在地里无法成活,人畜饮水保障也成了大问题。砚山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发动人民群众想尽一切办法抗旱救灾保苗保人畜饮水,一场人民群众战天斗地、抗旱救灾的大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c299c26f07c242bd895b486f7eae74e1.JPG

军民抗旱现场会

面对百年未遇的旱情,部队官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及时响应当地政府号召,积极主动参与到当地的“抗旱救灾保苗保人畜饮水行动”中。通过部队多方协调,调集多辆水车,每日多频次拉水帮助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抗旱救灾,同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战在一起、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充分彰显“人民子弟兵,一心为人民”的军人本色。直到现在,当地群众回忆此事,还满怀感激部队当年的善举。

ab76ce5fb7c9488980d0d114b85f3734.JPG

军民齐抗旱

一名参与当年抗旱救灾的老兵回忆:“当时的灾情十分严重,作为人民子弟兵,我们时刻同人民群众战斗在一起,同舟共济、患难与共、肝胆相照、共克难关!”

军民鱼水一家亲

几十年来,部队官兵和周边群众和谐相处,相互帮助,情如鱼水,亲如一家。

部队邻居张民华大妈栽出来的菜,自己总舍不得吃,常常送去给部队。部队的泔水送给张民华喂猪,张民华每年杀年猪,总不会忘记将部队官兵邀请到家里做客,吃完饭后还要划几条猪肉送给官兵,平时也会给部队送一些鸡和蛋,但官兵们从来不肯免费收下,总要付钱给张大妈。要是部队养的猪生病了,懂兽医的张大妈一定会主动去帮助医治。若是部队的蒸饭机坏了,官兵们就来用张民华家的炊具煮饭。要是部队需要锄头、斧子、镰刀等农具,张民华家总会热情提供,儿子马连德也会热心开车帮助运输......

部队官兵也不会忘记回报。2017年,张民华的丈夫患肺癌病逝,官兵自发捐款2700元,并派代表上门慰问吊唁;部队还经常给村里的贫困户送一些大米和食用油等物品;卫生室的军医经常为群众免费义诊,送医送药;逢年过节,村上开展集体活动,部队都会派代表参加、给予支持。

采访中,张民华大妈高兴地说:“部队的官兵人人都叫我大妈,不管老兵还是新兵,不管我记得姓名还是记不得姓名,我感觉他们都好像是我自己的亲侄儿子。这辈子,我能和部队的官兵做邻居,我感到非常的开心!我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会来帮助我,要是没有他们,我可能也活不到今天了!”

ae5b282f141c4323803ef3d83bb670ef.jpg

张民华大妈叙述军民一家亲故事

德安村是一个壮族、苗族、彝族和汉族杂居的村寨,部队官兵和当地群众和谐相处的事例还有很多,有一位名叫王美英的老大妈,也和部队官兵结下了深厚感情。在2018年“八一”建军节期间,来自10多个省份、从部队已经退伍几十年的40多名老兵,专程来驻地回访,并到王美英大妈家中看望,村中的不少群众闻讯赶来,向退伍老兵们唱起了敬酒歌,跳起了篝火晚会,军民互相倾诉离别多年的相思之苦,场面其乐融融、甚是感人。   

王美英大妈二女儿王彦深情地说:“部队和我们的关系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退伍老兵回访时,乡亲们都不约而同地去欢迎他们,大家都在找自己曾经认识的人。有一位老兵和其中的一个老百姓就相认出来,老兵激动说,老朋友,我以为这辈子都见不到你了。俩人紧紧地抱在一起,流泪......”

27de80c0cb8646e7a102431149f24355.jpg

老兵回访军民合影

      部队官兵就是这样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几十年来,军民在相互交往中,结下了深情厚谊。他们相互帮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共同绘就“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和谐画卷。

该村小组副组长冯道聪说:“我们村祖祖辈辈都很好客,从我记得以来,群众跟部队的关系一直处得都很好。我们还要教育下一代,把这种良好的军民关系一直保持下去。”

d44d7b4ebc1049d29844c61a7dd4d7be.jpg

军民同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