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蚌峨乡从“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鸡鸭满地跑,广告随处刷”,变成了“阡陌交通,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花源”小镇。为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成果,高质量建设“绿美村庄”,乡党委政府秉持着“一路一片景,一村一幅画,一家一景点”的理念,在党群同心的努力下,蚌峨乡实现了绿美“蜕变”。
统筹谋划,勾勒绿美“新蓝图”。在创建“绿美蚌峨”的过程中,蚌峨乡始终都秉持着因地制宜,依势而建的工作理念。通过制定建设前、中、后相关方案,高效有序地开展“绿美乡村”工作。建前,多方位考察,多看、多学,吸取马关县坡脚镇、马白镇以及我县江那镇建设亮点,结合蚌峨乡自身特色,由党委书记带队前往宜良花卉苗圃种植基地进行市场调研和采购工作。建中,为保证建设有序科学,乡党委政府及挂包单位先后召开各类工作座谈会、现场会20余次,就建设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同时协调广告公司设计人员到示范村进行景点景观规划。最后统筹规划人力物力,干部群众齐上阵,种植三角梅、蓝花楹、木春菊、紫柳、太阳花、千鸟花、满天星等花苗13余种,共计12万余株。建后,通过每周三“卫生环境整治日”,借助村委会和挂钩乡工作队的力量,定期对8万余株花卉苗圃进行后期施肥、苗圃补种及养护工作,确保苗圃成活率。
多点开花,扮靓美丽“新家园”。本着“多花心思少花钱”的原则,在一果、一花、一木、一石、一河上下功夫,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积极发展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园。“变废为宝”打造小景观。在入村路上搭建小景点,利用闲置废旧水磨石、青石、木桩、砖瓦等堆砌成废旧“容器”,植花种草,打造醒目的“路牌”景观,让老物件有归属,保留时代记忆。因地制宜对入村道路进行规划,利用砖、石头和栅栏支砌特色花台,让杂草重生的两道变得花意盎然。“变河为景”打造小瀑布。开展清河行动促进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打造人工小瀑布,用于休憩赏景,实现处处有景,路路有色。“变竹为栏”打造小庭院。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群众自发到山上砍伐种植的竹子,削成木片,做成围栏。左邻右舍形成互助合作组,一家帮助一家,女的负责削竹片,男的负责绑围栏。针对整户外出务农不在家的情况,大家自觉动手免费帮忙。围栏编制后,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园建设就开始了,群众根据个人喜好,或依据图纸,或自主创新,有的镶嵌石磨、有的嵌入石头修建成形态各异、独具特色小院。截至目前全乡共建造花坛240余个,小景观打造40余处。整个过程中,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妇女争着干,男人赛着干;长者帮着干,孩子学着干,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只为建设“绿美家园”。
多方联动,齐心共建“理想箱”。面对“绿美砚山”没有建设资金的困难,乡党委政府以及村委会积极申请、多方动员,统筹和协调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资金,通过乡政府支持一点、挂包单位出一点、村委会出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人事帮助一点的“五个出一点”形式聚拢资源开展建设。共筹集资金7.5万元、花苗86500余株,砂石料480吨、水泥170吨、红砖4万块,挖机4台10天次,派出绘画专业教师16人10天次。此外,6月份得到文山州林业局赞助湿地松、清香树、红豆杉288棵树苗,县委宣传部赞助100吨水泥。群众说干就干,自发募捐建设资金党小组干部联系采买沙、水泥、砖,组织群众自己动手修建花台,到山上运来栽花的菁土,种上了黄冠菊、五色梅、美女樱、天竺葵、玫瑰、海棠等花苗。对“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四地”(边角地、空闲地、闲置宅基地、拆违地)进行了充分绿化美化。
文化上墙,构建和谐“文明村”。为形成规范,统一的墙体外观,在六掌良子村小组统一进行外墙喷漆。在县教育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抽调美术教师组成艺术助力小组到蚌峨乡开展“绿美蚌峨”美化活动。艺术助力组就位后,明确分工安排,立即着手行动,先用粉笔勾画轮廓,然后调颜料上色,再汇总意见整体修改。绘制文化墙过程中,老师们或头顶烈日,或冒雨前行,起早贪黑,在脚手架上来来回回,上上下下,默默地书写蚌峨赞歌,勾勒着蚌峨人愿景……共绘制墙画、簸箕画、木板画200余幅,生动形象的将蚌峨乡特色文化展现出来;按照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五治融合”的思路,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村民会议、村务公开、红白理事会、“三资”管理等规章制度,督促村组干部认真履职,做到公道正派、清正廉洁,杜绝贪污腐败、优亲厚友问题;开设道德讲堂,以弟子规等圣贤文化作为讲堂的主要内容,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积德行善,倡导真善美的群众价值观。同时运用榜样的力量,普及道德规范,引领社会风尚,凝聚各方力量,弘扬传统美德。
蚌峨乡始终坚持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以文为魂、以人为本,依托自然、文化、产业等优势,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富庶舒适、乡风文明的新时代绿美乡村示范样板,让绿美村庄建设“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