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5日 星期天
砚山县关于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帮扶全覆盖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1-08-18 19:45:07     来源:中共砚山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阅读次数:4796

产业帮扶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巩固脱贫成果和筑牢返贫防线的关键举措。为进一步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帮扶质量,健全完善龙头企业绑合作组织、合作组织绑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的“双绑”利益联结长效机制,根据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关于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平台三机制”部署,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决策部署,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帮扶优势,建立和完善“双绑”机制,加快构建龙头企业连市场、合作社抓组织、脱贫户及边缘易致贫户管生产的专业化生产经营格局,将小农户带入大市场,增强农户稳定持续增收能力。

(二)总体目标

2021年,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对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及边缘易致贫户建立“双绑”利益联结全覆盖。到2025年,以蔬菜、辣椒、烤烟、水果、花卉等特色经作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在115万亩以上,以肉牛、生猪为主的畜禽存栏55.31万头以上,农户人均实现产业收入保持在5000元以上,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户,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50个以上,持续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对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及边缘易致贫户建立“双绑”利益联结全覆盖。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全面振兴实现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任务

(一)强化政策落实

坚持“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把做大做强市场主体作为核心工作,落实好已出台政策,切实加强对帮扶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扶持力度。对带动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增收成效明显的新型经营主体可在示范评定、用地用电、农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设施、项目申报扶持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倾斜。对以土地流转、订单收购、就业帮带、代种代养、生产托管、资金入股、长期劳务用工等方式建立“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紧密利益联结的新型经营主体,可按照绑定模式、户数等分类分级参照州级以上奖补政策,申请给予适当奖补。(牵头部门:县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局;责任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配合部门:县乡村振兴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林草局、县工信商务局、县供销社、县人社局)

(二)强化金融支持      

综合运用融资担保、财政贴息、建立风险补偿金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针对帮扶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机制。完善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合作机制,深化“政银企”合作,畅通新型经营主体贷款渠道。依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平台,加快建立帮扶新型经营主体电子信用档案,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基于信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信用建设向信贷转换,扩大对帮扶新型经营主体信用贷款的投放。统筹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降低信贷风险,促使金融机构加大对帮扶新型经营主体发放扶持贷款额度,帮助解决贷款难题。(牵头部门:县财政局;责任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配合部门:人行砚山县支行、县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局)

(三)强化保险政策

在充分利用惠农政策保险的同时,加大商业保险力度,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保险保障,鼓励保险机构围绕“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保险,进一步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增品、扩面”,不断提升特色农业保险帮扶服务水平。结合产品备案和保险机构实际经营情况,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积极探索创建产业帮扶风险补偿基金,重点用于补偿因不可控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落实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优化“保险+期货”试点模式,鼓励保险机构探索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价格保险、产值保险等新型险种,丰富特色农产品保险保障体系,促进农村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稳步发展。(牵头部门:保险机构;责任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配合部门:县财政局、人行砚山县支行、县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局)

(四)强化示范带动

为激励更多实力强、帮扶广的新型经营主体与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龙头企业绑合作组织、合作组织绑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建立“双绑”利益联结全覆盖,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现长期、稳定受益。在帮扶新型经营主体中选育一批乡村企业家,加强乡村企业家队伍建设,每年至少对乡村企业家开展1次培训,提升管理和经营能力,开展跟踪问效调查,打造一支懂经营、善管理,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乡村企业家队伍。对带动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过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的企业家,给予通报表扬并加大帮扶事迹宣传力度,在项目申报扶持上给予倾斜。(牵头部门:县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局;责任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配合部门:县林草局、州工信商务局、县文化旅游局、县供销社)

(五)强化技术支撑           

加大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供给,鼓励和支持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项目团队等,带项目、带技术、带成果为帮扶新型经营主体解决产业发展技术壁垒,持续提供产业技术支持和服务。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科技特派员配套政策和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技特派员面向产业、企业、乡村、农民开展科技服务和结对帮扶。持续提升新型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的科技水平和职业技能,针对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发展技术需要,结合实际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实用技能人才培训,到2025年实现对帮扶新型经营主体实用技能人才培训全覆盖。(牵头部门:县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局、县人社局;责任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配合部门:县林草局、县文化旅游局、县工信商务局)

(六)强化品牌创建

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战略部署,着力引导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品牌创建行动,按照“一本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证书、一套产品标准、一个公用品牌保护管理办法、一个公用品牌标志、一位公用品牌形象代言人、一部公用品牌宣传片”的基本思路,重点打造独具特色、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区域公用品牌和名牌农产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支持企业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积极组织县内企业申报省级“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每年完成10个以上产品认证,到2025年,“三品一标”数量累计达150个、公用品牌1个以上。借力省内外重要展会、博览会等平台开展农产品营销,每年组织县内企业或合作社参展2次以上,拉近新型经营主体特色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提升特色农产品知名度,让“土特产”变成“抢手货”。(牵头部门:县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局;责任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配合部门:县林草局、县工信商务局、县文化旅游局、县供销社)

(七)强化产销对接

加强农产品信息监测发布,鼓励引导帮扶新型经营主体依托“扶贫832平台”、三农通、益农信息社等产销公益平台发布产品信息,持续开展电商扶贫、消费扶贫行动,全面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组织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推动农产品与省外大型批发市场、采购商、商超精准对接。健全以“砚品入沪”、“砚品入京”、“砚品入滇”、带货直播、以购代捐等方式,畅通农产品产、购、销渠道,持续推动农产品效益提升。加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电商等新型流通业态。充分借助淘宝、京东、阿里巴巴、拼多多、一亩田、盒马鲜生等大型电商平台,扩大“云品”知名度,不断提升“云品”市场占有率。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统筹布局,充分结合农产品生产实际,多渠道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扶持新建或改造升级一批满足生鲜农产品及绿色食品流通需求的冷链物流设施。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培育一批冷链物流骨干企业,对在田头建设冷藏初加工处理设施、基地建设冷藏初加工设施、建设集配型冷链物流设施、开展移动式冷库租赁服务的新型经营主体,根据国家或省级奖补标准,结合当年农产品产地初加项目给予一次性奖补。(牵头部门:县工信商务局;责任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配合部门:县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局、县林草局、县供销社、县交通运输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有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建立牵头部门抓总、乡镇党委、政府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建立乡村帮扶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数据采集、市场调查、运行分析和信息发布,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科学评估发展成效。

(二)加强资金扶持。在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期间,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加大涉农整合资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力度,力争每年用于产业帮扶的资金额度不低于本县涉农整合资金总额的50%以上。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利用涉农整合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对参与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8个百万亩高品质产业基地、乡村旅游、特色林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及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的帮扶新型经营主体和优秀乡村企业家给予项目扶持。

(三)严格考核督察。依托全省统一救助平台,建立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参与产业帮扶信息报送制度,动态跟踪、及时更新产业帮扶信息,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帮扶产业透明度。将帮扶新型经营主体对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的全覆盖、用于产业帮扶的资金占涉农整合资金的50%以上指标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重要内容,重点对帮扶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帮扶成效等情况进行考核。  

(四)营造良好氛围。加大产业帮扶工作宣传发动力度,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报道,深入挖掘新型经营主体帮扶发展经验,总结推广一批帮扶成效明显、助农增收突出的带动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弘扬创业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激发崇尚创新、勇于创业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