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5日 星期天
中共砚山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砚山县2022年“三农”工作要点》的通知
  • 索 引 号2022-03-16-00000003
  • 文 号砚农办通〔2022〕8号
  • 信息来源砚山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
  • 发布时间2022-03-16 08:15:44

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相关部门:

经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现将《砚山县2022年“三农”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砚山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3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砚山县2022年“三农”工作要点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州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突出抓好粮食安全、巩固脱贫成果、乡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农村改革、乡村治理、环境整治七个方面重点工作,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64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40元的目标。

一、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一)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不折不扣完成州级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107.5万亩以上、产量31万吨以上目标。

(二)抓好耕地保护。一是坚决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防死守123.6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二是加快推进第一批1.4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建设任务。

(三)落实强农惠农措施。认真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补贴政策,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

(四)落实科技增粮措施。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依托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创建、水稻旱种、水稻规范化种植核心示范、粮食间套种等集成技术的应用推广,提高粮食产量。2022年,组织实施5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项目、20万亩粮食作物间套种,加快推进7.8万亩高端稻谷基地和平远镇1万亩稻谷示范基地建设。

二、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一)抓好常态化监测和帮扶。用好“政府救助平台”,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突发严重困难户等重点人群,健全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分层分类帮扶,及时动态清零。

(二)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巩固,加快推进农村供水保障3年专项行动,巩固提升17.93万人饮水保障水平。

(三)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坚持把产业、就业帮扶作为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根本之策,确保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比重达55%以上,确保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3万人以上。

(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增加集体收入,确保10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5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10万元以上。

三、加快推进乡村建设

(一)抓好村庄规划。坚持一村一规划,对农房、生产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社会事业设施等作出规划安排,突出民族民俗、红色文化、自然资源等特点,因村施策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确保高质量完成40个村庄规划编制任务。

(二)抓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省级示范乡镇、精品示范村、美丽村庄项目建设,加强风貌管控,深挖历史古韵,不搞大拆大建,更不搞野蛮生长,有效遏制农村自建房无序发展,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2022年继续推进4个示范乡(镇)建设,建成13个精品示范村、41个美丽村庄,着力打造一批典型示范村寨。

(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地区水、电、路、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自然村进村道路硬化,推进水电气网物流等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向户延伸。

四、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一)培育市场主体。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龙头企业培引计划,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产业发展和龙头带动相配套”的思路,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力争每个产业、每个链条环节都有1-2个龙头企业,带动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

(二)建设产业基地。围绕全州打造“6个百万”基地举措,全力抓实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年内建成高端稻谷基地7.8万亩、蔬菜基地22.8万亩、辣椒基地56.7万亩、道地药材基地4.21万亩、肉牛养殖基地7.8万头。

(三)创建农业品牌。加大绿色有机产品申报认证力度,组织企业申报省州“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打造一批叫得响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大市场,加强地区间对接协作和协调服务,引导企业拓展市场、创品牌,不断扩大“砚山蔬菜”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占比,不断提升“砚山蔬菜”市场影响力。

(四)深化科技兴农。一是抓实种业振兴。依托砚山东南亚杂交玉米研究所、省农科院玉米遗传育种专家服务基地等科研基地,加快推进玉米品种选育、品种系谱群落划分,推进优良品种的示范推广。加快制定三七种子选育、种苗管理技术标准,建设三七优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打造三七优质种子种苗品牌,确保砚山三七种源、种子提供、标准制定的基础地位,牢牢把控行业制高点。二是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进干河莓隆镇、维摩普者蓝、平远拜瑞等蓝莓基地建设,带动全县高端设施水果发展。加快推进蔬菜、辣椒基地水肥一体化等设施建设,推广使用适应丘陵山区作业、特色作物生产的中小型农机,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依托大北农、小蛮猪、乐牧牧业、中康牧业等养殖龙头企业,推进先进养殖装备的应用,提升畜牧养殖设施化、规范化水平。三是发展数字农业。聚焦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园区企业和绿色食品基地,抓好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证,着力构建从生产、流通、交易、消费到质量追溯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数字化体系,推动砚山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五、稳步推进农村改革

(一)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利用好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改革成果,建立权属清晰、流转顺畅的土地权属关系,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利用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农村资源资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活力源泉。健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努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进一步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

(二)规范农村建房行为。加强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排查整治,充分发挥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主力军作用,落实乡镇属地管理责任,加强日常排查和合力整治,持续巩固农村违规无序建房“零容忍”工作成效。同时,坚持疏堵结合,建立完善联审联管体制机制,推动农村宅基地审批和管理工作,保障农村合理建房需求。

六、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发挥好基层党组织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加大基层一线干部的选拔力度、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注重从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致富带头人等群体培养储备一批后备力量。

(三)加强治理体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发挥好村规民约的自律规范作用,提升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度。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坚决杜绝传统节庆活动变味走样等问题,增强群众文化自觉、塑造文化自信。

(五)加强基层法治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全力保障群众利益。

七、持续推进环境整治

(一)抓实农村厕所革命。盯紧今年1万座农村户厕、26座农村公厕建设目标任务,科学编制年度改厕实施方案,按照因地制宜、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原则,严格执行改厕技术标准要求,确保建一个成一个,力争到2025年实现农村卫生公厕普及率40%以上、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70%以上。

(二)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建立完善农村环境卫生清扫保洁长效机制,推动美化绿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推动农村“脏乱差”向“洁净美”转变。2022年,重点实施2.1万亩生态乔木林建设,义务植树96万株,退耕还林2.29万亩,落实中央造林财政补贴1万亩。

(三)抓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实施绿色防控和配方施肥技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确保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1%,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2%。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以肥料化、饲料化为主轴,开展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确保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达90%以上。推广国家新标准地膜,推进机械化捡拾力度,提高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利用,确保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

(四)抓实秸秆露天禁烧。一是加强秸秆禁烧政策宣传,做到秸秆禁烧工作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努力形成不敢烧、不能烧、不想烧的思想自觉。二是严格落实秸秆禁烧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网格管理体系,做到网格化责任到人,包保到组到户到田块,堵塞漏洞,实现全覆盖。三是进一步推广综合利用,积极推广饲料化、肥料化、机械化还田利用,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五)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结合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统筹谋划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力补齐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堆放等基础设施短板,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

(六)抓实城乡“两污”治理。加快推进乡(镇)污水集中处理和垃圾收储运PPP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年内完成11座垃圾转运站建设。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