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2022-07-05-00000020 | 发布机构: | 砚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
生效日期: | 2022-06-30 | 废止日期: | |
文 号: | 砚文旅函〔2022〕31号 | 所属主题: | 2022年度 |
砚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砚山县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162号提案的答复
李先汉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砚山县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传承和发展壮族传统文化的建议》,已转交我局办理,现答复如下:
收到您提出的关于传承和发展壮族传统文化的建议后,我局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分析研判。我县历来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制定出台了《砚山县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特别是对壮族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力推进优秀壮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
一是强化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积极对县域内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的资源普查、评估和认定,逐步完善我县文化资源标准名录。截至2022年,在我县成功申报的3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壮族代表性项目就有13项、共有代表性传承人36名。其中,省级项目包括壮族“棒棒灯”、“草人舞”、“月琴(弦子)制作技艺”3项、共有代表性传承人6人;州级项目包括“砚山棒棒灯歌舞之乡”、壮族“土佬酱”、壮族“尝新节”3项、共有代表性传承人10人;县级项目包括“壮族刺绣”、“壮族医药”、“木雕技艺”、“草席制作”、壮族“洞经音乐”、壮族“三月三”节、“七郎节”共7项、共有代表性传承人20人,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占我县总量的40%,占比最高。
二是注重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2020年以来,先后创作《田园风光》《滚鱼笼》《推推推》《棒舞巾飘》等优秀壮族文艺作品,定期举办壮族类非遗项目、舞蹈、音乐等专题培训班,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年均举办展览讲座8次、培训班12期、年均辅导文艺骨干1200余人/次。组建80人规模的“棒棒灯”传统歌舞民族文艺队1支,建设壮族文化保护传承基地2个,分别为盘龙乡法土龙村壮族传习所、者腊乡批洒村壮族传习馆;建有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为阿舍乡斗南村“弦子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三是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切实增强批洒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美化和完善批洒村的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同时,通过制定实施村规民约等方式,规范村民的言行举止,禁止毁林开荒,严禁破坏自然环境,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和保护。以非遗保护项目打造批洒村文化底蕴,加大批洒村壮族“棒棒灯”传统歌舞保护力度,目前批洒壮族“棒棒灯”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我县正积极开展“棒棒灯”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前期准备工作,力争申报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切实提升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我县于2020年2月单独设立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县将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加强壮族文化人才培养,强化县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经费保障及管理工作,督促、指导各级传承人开展传承培训工作,促使壮族文化传承良性发展。二是抓住国家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一带一路”和云南建设千里边疆文化长廊、西南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带的战略机遇,全面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工程,组织壮族优秀传统歌舞及文创产品,以各类文博会为载体,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宣传推介。三是积极探索文化+旅游融合新方式,积极发挥部门主导和各民族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打造我县壮族“三月三”、“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砚山壮族尝新节”等节日活动品牌,将壮族文化、节庆文化、历史文化与旅游融合,以“乡村是座博物馆”为主题,打造壮族文化研学基地和体验点。指导各乡(镇)以民族特色村寨为主体,开发民族风情体验、生态畜牧观光、摄影、特色餐饮等休闲娱乐活动,打造砚山本地“深度游”旅游目的地,让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成为促进砚山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乡村振兴、旅游全域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
再次感谢您对砚山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继续关注我县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建议。
砚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6月16日
(联系人及电话:何峰,0876—3126371)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