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人:干河彝族乡人民政府乡长 赵家文
一、规划制定背景
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和成都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坚持精准扶贫基本方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线,以“两不愁三保障”为主目标,锁定贫困对象,制定村级“施工图”、乡级“路线图”,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近就地通过发展产业脱贫一批,促进产业助推脱贫,实现脱贫摘帽目标。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制定的主要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
2.《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战重大战略部署的决定〉》(云发〔2015〕38号);
3.《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云南省贫困退出考核实施细则〉的通知》(云贫开发〔2016〕40号);
4.《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贫困退出滚动规划和年度计划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云办通〔2017〕55号);
5.《中共文山州委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举全州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文发〔2015〕20号)。
三、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紧扣“两不愁 三保障”脱贫标准,对标脱贫退出“6、10”考核指标,强化措施、精准施策、狠抓落实,确保2018年全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再减贫975人,贫困行政村出列4个,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对已脱贫的149户789人进行巩固提升,实现全乡脱贫摘帽。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紧扣“6、10”标准和2020年时限,补齐脱贫“短板”弱项,采取因村因户精准施策所示,给予建档立卡户和村级公益项目重点支持,确保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贫困村达标出列。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着力培育种植、养殖示范基地,支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参与的产地初加工项目。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型特色优势农牧产品,以种养殖业和村寨居住区为主,重点发展蔬菜、辣椒、烤烟、蚕桑、水果、肉牛、羊、生猪、鸡等11个区域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推进设施农业建设,促进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的申请和认证,做强做大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短、平、快增收致富的产业与中、长期产业相结合,解决贫困群众眼前的贫困现状,达到产业发展扶贫一批的目的。
四、工作原则
干河乡在县脱贫摘帽方案指导下,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照脱贫考核“6、10”指标提出具体工作措施。结合实际,提出规划引领、精准施策、合力攻坚、群众参与、限时(脱贫、出列、退出、摘帽)等原则。
——坚持上级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原则。正确理解和把握上级扶贫政策精神,以自力更生为主,抢抓上级财政扶贫的绝好机遇,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生产积极性。
——坚持综合开发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重点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和修建基础设施,集中有限的资金,有限解决群众最亟须解决的困难,力争通过项目实施,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坚持群众参与和政府指导相结合原则。群众既是扶贫对象,又是项目开发的主体和内因。因此,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不论在贫困户的确定,项目选择到项目实施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项目建设。
——坚持整村推进与扶持贫困个体相结合原则。以贫困户为主,着眼贫困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以贫困村为单元,实施整村推进,同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户施策,制定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扶贫规划,重点扶持。
五、资金筹措方式
项目总投资主要由国家、省、州、县涉农项目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县级财政配套资金以及各部门整合资金、社会捐赠、群众自筹、信贷扶贫资金等构成。主要资金来源以国家、省、州、县项目资金补助为主,同时采取招商引资、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把农业项目整合与产业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切实做到规划一片、建设一片、成效一片。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乡负总责、农技站、畜牧站、林业站抓落实”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把“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二)建立产业到户机制
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推进贫困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促进贫困农户通过发展山区特色高效产业增收脱贫。
(三)探索资产收益扶贫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向,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可在有条件的村委会探索财政支农资金股权化改革试点工作机制。
(四)创新扶贫带动模式
依托贫困农户建设原料供应基地,推行“订单收购”等模式,促进贫困农户稳定增收,鼓励合作社承建农村小微型项目并吸纳贫困户农民就近务工。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资源向贫困村委会倾斜,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根据带动农户规模和农户增收效果给予直接补贴。
(五)加强产业技能培训
结合深入开展“挂包帮,转走访”活动,动员组织县、乡等各级各类农业科技人员,围绕贫困户创业、带动贫困户致富的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技术需求,开展“一对一”、“保姆式”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每个贫困村安排新农村指导员、农业科技人员等1名以上。同时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对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至少培训1次,4年内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掌握一项产业技术,每户至少有一个农业产业科技应用明白人,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渠道,提高工资性收入,同时确保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进村入户,提高各类产业技术推广应用。
七、关键词、专业术语诠释
1.“一乡一业”:指一个乡镇发展一个主导产业。
2.“一村一品”:指一个行政村一个主要种植品种。
3.“菜单式”产业项目:开展以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部门“上菜”为主的“菜单式”产业扶贫新模式,通过建基地、扶龙头、抓培训等措施,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药材、烟叶、蔬菜等特色产业。
4.“订单收购”模式:指种植前就签订收购合同,合同规定有产品最低保户价。
5.“一对一”、“保姆式”技术指导:指技术人员一对一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解决种植户所有种植过程的技术指导。